十年技术深耕细作

为您提供各行业互联网私人定制开发解决方案

免费咨询热线15890197308
新闻资讯
把握先机赢得挑战与世界同步
首页 新闻中心 网络安全

互联网如何劫持了我们的心智?

来源:创世纪 发布时间:2018-10-10浏览:2443次

互联网如何劫持了我们的心智?  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总是过于乐观地将注意力倾注在其带给我们的好处上。殊不知这些看似强大的的工具背后,实则是无数挖空了心思霸占你注意力的心理绑架手段。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就将为大家一一细数这些心理绑架手段,将互联网“不那么光彩”的另一面展示给大家。  绑架手段#1:掌控了选项,也就掌控了选择  整个西方文化体系都是围绕着个体的自由与选择权建立起来的。人们总是拼命捍卫自己的自由选择权,但却忽视了自己所拥有的选项竟是互联网早已设定好的。这些并非由我们“自由选择”的选项构成了一...

互联网如何劫持了我们的心智?


  我们在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总是过于乐观地将注意力倾注在其带给我们的好处上。殊不知这些看似强大的的工具背后,实则是无数挖空了心思霸占你注意力的心理绑架手段。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就将为大家一一细数这些心理绑架手段,将互联网“不那么光彩”的另一面展示给大家。

  绑架手段#1:掌控了选项,也就掌控了选择

  整个西方文化体系都是围绕着个体的自由与选择权建立起来的。人们总是拼命捍卫自己的自由选择权,但却忽视了自己所拥有的选项竟是互联网早已设定 好的。这些并非由我们“自由选择”的选项构成了一张菜单,在仔细研究这张菜单的同时,我们往往也就忘却了菜单以外还有其他选择这件事儿。

  当你想买牙膏时,超市给出的这张“菜单”是否限制了你的选择?

  让我们来具体举个例子。想象一个星期二的晚上,你正和朋友们在外游玩。这时你们想找一个地方坐下来聊天,于是大家各自打开了Yelp,开始浏览 App上有哪些附近的酒吧推荐。一行人于是脸贴着脸挤成了一团,认真比较着各自手机上的酒吧图片。这时你们手机上的那份“菜单”是否还和你们最初的需求一 致呢?

  我当然并非想说去酒吧不好,只是在这时,Yelp已经将这伙人最初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上哪儿继续聊天?)替换成了另一个(哪家酒吧的鸡尾酒拍照更好看?),而这一切,都是源于Yelp端出的这张“菜单”。

  此外,Yelp还成功让这伙人陷入了一个错觉,即Yelp所给出的这张菜单就是其可选择的全部。当他们低着头划弄手机的时候,却错过了对面公园里的乐队表演和街角那家供应可丽饼和咖啡的快闪画廊。这些东西可都是不会显示在Yelp的菜单上的。

  Yelp将“我们可以上哪儿聊天”的需求偷换成了“哪家鸡尾酒更好看”。

  互联网正是通过这些所谓的“菜单”绑架了我们对选择的认知,从而用其拥有的选项代替了我们本该有的选项。但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一下自己面前的菜单,你就会发现它与你真实的需求其实是存在很大偏差的。

  绑架手段#2:亿万人的口袋老虎机

  如果你是一款App,你要如何让你的用户对你上瘾呢?答案是:把自己变成一台老虎机就行了。

  你每天会查收几次邮件?

  我们每天都会忍不住上百次地点开手机,而这一行为背后的一大原因正是令人们对老虎机上瘾的心理学概念:间歇性变量奖励(intermittent variable rewards)。

  如果想将上瘾效果最大化,产品设计师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将用户的某个行为(如拉动老虎机的拉杆)与不确定的奖励联系起来。这样你只要拉一下拉杆,就有可能立即获得一个诱人的奖品,当然也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中奖率越是多变、越是无规律,上瘾效果就越好。

  将这个老虎机原理和我们的日常行为对应起来就是:

  •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出来时就是在玩老虎机,其奖励是手机上可能出现的各类通知

  • 刷新邮箱时就是在玩老虎机,其奖励是可能收到的新邮件

  • 在Tinder上左右滑动时就是在玩老虎机,其奖励是可能形成的配对

  各类App和网站都会将间歇性变量奖励散布到产品的各个细节上

  绑架手段#3:让你以为会错过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能让你相信,我是一个能传递重要信息、消息、友谊,甚至性机会的渠道,那么你就很难把我关掉、取关、或是注销掉。其原因就在于,你生怕不看我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

  但是事实上,如果你能够正视这份对错过的恐惧的话,你会发现错过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有那么一分钟、一秒钟没有在使用某款产品,那么你就肯定会错过几件所谓的“重要的事情”。

  放下这份恐惧亦非什么难事儿。你只要能拿出一天来,逼着自己不看手机,或是直接屏蔽所有通知,就能很快从这种畏惧错过的幻想中清醒过来。简而言之,不关注就不会错过。

  绑架手段#4:社会认同

  是否要看你在Facebook中被tag的照片:这很可能是对人类而言最具吸引力的信息。

  每个人都非常渴望社会认同。对来自同龄人的归属、赞许与认同的渴望,是能够激励一个人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而现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力量,却掌握在了各大科技公司的手里。

  当有通知告诉我,我的朋友Marc在照片中tag了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这个tag的做法应当是有意识的、主动的选择。但当我还在因得到了朋友的“认同”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一切的背后却是Facebook等公司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

  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等App会自动识别照片中所有的面部图像,并定时向人们做出tag的建议(比如弹出一 个“是否在这张照片中tag出Tristan”的窗口,只要摁一下确认就可以完成操作)。所以当Marc选择tag我时,他只不过是在响应 Facebook的建议而已,并不是在做出什么独立自主的选择。

  Facebook会自动弹出类似这样的建议,以鼓励人们更多地tag他人。这种不时出现的消息会频繁地打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也造成了更多的社交外部效应。

  每个人都是天生就渴望社会认同的,但某些特定年龄段的人群(青少年)相较他人却要更为敏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设计阶段就要对产品利用人类心理的强度做出评估。

  绑架手段#5:礼尚往来

  所谓礼尚往来,就是:

  • 你帮了我一个忙——下次我就要帮你一个忙。

  • 你对我说了“谢谢”——我就要说“不客气”。

  • 你给我发了邮件——不回复就会显得没礼貌。

  • 你关注了我——如果我不回关,也是一种没礼貌(且对青少年而言尤其严重)。

  对礼尚往来的重视已经成为了我们心理上的一个弱点,而互联网则正是利用这项弱点更多地霸占了我们的注意力。

  在某些情形下,这种对注意力的霸占并非刻意而为之。对邮件、短信以及通讯类App而言,“礼尚往来”时刻都在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的确也有一些公司有意地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弱点来增加产品流量。

  LinkedIn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对LinkedIn而言,用户的社交圈子是越大越好的。因为每一次用户想“礼尚往来”(比如当用户需要接受好友申请、回复消息、或是为好友的技能做背书时),就会回到linkedin.com,也就会在网站上停留更长时间。

inkedIn会在好友申请页面向你继续推送“可能认识的人”,从而使你不断发出新的好友申请

inkedIn会在好友申请页面向你继续推送“可能认识的人”,从而使你不断发出新的好友申请

  L

  想象一下,如果将来科技公司有责任最小化这种社交往来行为,我们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轻易地遭到“心理绑架”,也就能更加自主地掌握自己的时间与精 力了?或者是否可以设置一个独立的机构来代表我们广大群众的利益,比如设置一个行业协会、或是科技行业的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让他们来监管科技公司这种利用人们心理的行为?

  绑架手段#6:无穷无尽的继续推送&自动播放

YouTube会在数秒倒计时后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

YouTube会在数秒倒计时后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

  绑架人们的另一个方法是让他们不断接收内容。即使这名受众已经不再有观看或阅读的欲望,也要不断地向其推送信息。

  Facebook上的新闻动态在阅读完后会自动填充,这样用户就会不断往下滑动手指继续阅览;Netflix、YouTube等视频网站则会在 视频播放完毕后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而非等待你自己有意识地选择继续播放。事实上,这类网站有很大比例的流量都是因自动播放而产生的。

Netflix和Facebook都会在几秒倒计时后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

Netflix和Facebook都会在几秒倒计时后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

  对此,科技公司的借口往往是“我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让用户能更便捷地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然而实际上,一切只是为了公司自己的商业利益罢了。但你又不能因此而责备他们,毕竟用户活跃时间就是这个行业竞相追逐的通货啊。

  绑架手段#7:不方便的选择

  商业上的一种常见手段,是将想让你做的选择设置得很容易,将那些不想让你做出的选择设置得很艰难。

  举例来说,纽约时报的电子订阅是可以随时由你“自由选择”是否取消的。但是如果你真的要取消订阅就会发现,这事儿并不是简单点一个按钮就能成 的。在你选择取消订阅后,纽约时报会发一封邮件给你,里面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电话联系他们来取消订阅,而且这个号码还只在固定时段才能打通。

纽约时报声称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注销账户

纽约时报声称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注销账户

  因此,当我们面临选择时,要看的不是我们有哪些选择,而是各个选择在实践时的难度。

  绑架手段#8:“诱饵”策略

  “查看照片”的选项看似容易,但如果按钮上标注的是你要真实付出的成本(花20分钟浏览照片),你还会点开吗?

  最后,App还会利用到人们无法预测点击后的结果这一弱点。

  在面对互联网产品给出的选择时,人们很难本能地预测出一次点击背后的真正成本。因此销售人员就设计出了所谓的“诱饵”策略,让人们以为自己只要 付出很小的成本(其话术类似“只要点一下就能看到哪些推特被人转发了”),然后待用户“上了钩”,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用户在tweeter上停留更 久)。基本上所有涉及用户参与的网站都会用到这个策略。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自己文章的开头都会标上“预计阅读时间”。当你把某个选择的真实成本放到人们面前时,你才是真正地在尊重你的受众。

  TripAdvisor在邀请用户填写评价时就用到了“诱饵”策略。先用简单的打星问题诱使你进行点击,随后再展开整篇长达3页的评价页面。

  文末总结: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在上文中列举了8条互联网的“绑架手段”,但现实中这样的手段还有千千万万条。想象一下,我们身边那些成架的图书和一次次召开的研讨会、培训 会,都是在指导科技界的企业家们如何运用这些手段;想象一下,有成百上千的工程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设计出“绑架”我们的新手段。

  我们最终追求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如果要做到这点,我们就得让科技跟我们站到同一战线上,让科技帮助我们生活、感受、思考,让科技 帮助我们追寻自由;我们要让智能设备成为我们心灵与人际关系的甲壳,让智能设备将我们的价值而非冲动放在第一位。人所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我 们就应当像保护隐私及其他数字权利一样,拿出自己最较真的劲头来保护好它。